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很多企业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危机。企业能否在危机中破茧重生,突破升级?央企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又该如何启动“知识产权”新引擎呢?
绕过“丛林法则”自主创新打破垄断荒野求生
丛林法则,智者生存。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达到46家,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9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到1515亿元,帮助一批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年增加值达到10.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1.6%。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办、国办印发实施《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其2020年至2021年推进计划已经印发。
今年年初,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今年4月,国家科技部组织等围绕技术要素市场配置、知识产权“绿色通道”、高价值专利培育及转化等热门主题,开展了系列专题活动。“云培训”等当天收看超过94万人次。粤港澳大湾区等多地市启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
早在1985年,石油工业部即设立了专利管理和服务机构,并于次年制定实施专利管理办法,拉开了中国石油知识产权工作的序幕。
30多年来,根据不同阶段发展新形势,中国石油持续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尤其2009年修订实施了专利、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和办法以来,伴随公司主营业务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进入21世纪,中国石油持续深化改革、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4年起,中国石油要求公司每个重大科技专项必须设立知识产权研究专题,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根据业务发展、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需求,针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制约知识产权质量提升的问题,中国石油按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要求,对科技类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
2018年12月25日,中国石油印发实施新制修订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专利管理办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办法》。
上天容易入地难。处于专利密集型产业,中国石油在探索新时代知识产权强企发展道路上,启动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知己知彼”助力研发少走弯路成果快速转化
以中国石油炼化业务为例。近年来,中国石油特别是炼化专利数量跨越式增加,专利质量明显提高。据统计,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累计申请专利2900件(自代量占50%),申请国外专利129件,国外专利授权70件;全院申请的发明专利占申请总量85%,其中自代占发明总量60%以上;自代专利授权率89%,远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已获中国专利奖19项(其中专利金奖1项),部分重点领域逐步形成系列保护布局。
石化院拥有专利申请超过2项/人,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接近1项/人。
这一切都和中国石油高度重视下游知识产权工作分不开。在中国石油知识产权管理框架下,石化院深入贯彻《中国石油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升级建立四级管理体系,细化并实施20余项管理制度,把住创新活动的关键节点,建立“专利信息导航+专利代理布局+专利分析评议”全过程管理模式。“加大推广力度,优化推广模式,组织专利培训,建立授权专利数据库,开展专利技术侵权分析,推动技术‘亮剑’海外。”石化院院长何盛宝介绍。石化院通过顶层设计着力提升院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与支撑保障能力,为实现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市场影响力起到战略引领和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2003年,新组建的石化院以国家级“石油化工专利信息网”为基础平台,开展综合性知识库建设,促进专利信息利用并提供多样化服务。
依托石化院建设的“石油化工专利信息网”是国家首个与企业共建的信息平台。专利信息是“炼化科技信息资源知识库”的特色资源。自2005年,探索专利数据导航工作,是国内最早自主开展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2013年才正式提出开展“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石化院顶层谋划人才发展事业,2008年启动《学习型组织-创建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内生系统》的课题研究。2009年,配合中国石油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工作,专题开展《中国石油炼油化工领域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研究》,并持续动态更新。2010年聚焦精准服务,成立“石化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自2014年,石化院配套炼油催化剂、劣质重油、航空生物燃料等多项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专题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全过程服务)。2014年-2017年,实现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创建单位向示范单位的跨越,已开展的评议工作涉及知识产权风险研究、资产核查、价值评估等多个类型,在国内同行业具有示范作用。
2017年开发石化院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建立8个二级、31个三级数据导航),可全面支撑和展示院的知识产权工作。
作为全国首批推进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运用试点单位,石化院2014年即完成炼化专利价值分析体系的研究与初步构建,累计完成炼化查新1000余件,防止低水平立项与重复研究,提供研发知识产权初级预警。
在中国石油下游业务领域,每10件有效发明专利、每10件国外专利中均有5件来自石化院,带有知识产权标签的石化院自主技术已覆盖80%炼油过程和50%化工过程,实现了知识产权工作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同频共振。
随着可推广应用技术持续增加,石化院越来越多的技术在石化企业得到应用,行业影响力逐渐增大,很多技术产品已经或即将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在成果推广应用前,完成相关专利布局,做好专利侵权风险分析和技术自由实施调查(FTO),可以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最大限度地规避法律风险。
能源环保创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
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是为绿色的未来而创新。近年来我国陆续发起了针对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攻坚战,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污染攻坚战不但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还推动了中国绿色产业快速发展,部分绿色科技创新走到了世界前列。但与医药、通信等行业相比,能源环保行业在专利质量和专利布局等方面较为薄弱,进而导致部分企业不能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手段对创新形成实质的保护,开展商业竞争。
4月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北京知识产权局、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等举办的“为绿色的未来而创新”专题知识产权在线培训活动中,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燕中凯介绍,“在环境领域中国是专利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主要的痛点包括:一是核心专利少,专利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二是专利权转移许可占的比例为5.7%,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3%,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上国家有很大进步空间。第三是国外布局少。”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任解洪兴在题为“绿色科技的知识产权战略”的专题讲座中建议,企业应当定制与自己的商业目标相匹配的专利战略,并在专利培育的过程中,将行业和技术认知、专利意识以及商业策略进行整合开展创新和发明点的发掘和布局。在推动绿色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投资人,孵化机构以及行业组织都非常重要,可共同推动打造中国成为全球绿色科技的知识产权高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高锐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致辞中曾指出,创新提供了各种可选方案,是解锁我们为创造可持续的绿色未来所需的解决方案和方法的关键所在,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创新和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推动全球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福祉的绿色未来。”WIPO中国办事处顾问,国知局原司长吕国良针对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介绍,201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PCT申请量第一的大国。PCT专利申请能够达到一国申请全球保护的目的,这为后续取得多个不同国家的专利授权打下了基础。“目前PCT申请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国家一年大概130万件的专利申请,大概真正向海外递交申请的也就占4%-5%,而美国和日本,他们本国申请的量和进入海外申请的量基本上是在百分之四十几以上,大大高于我们。如果是缺失的这一块,我们发明的价值有可能就有减损了。”吕国良介绍。
“从有效专利占比来看,有限公司占51%,股份公司和私营企业一下就占到15.1%,而国企占比是8.8%,虽然这只是统计数字,但确实能感觉出来,国企还比较薄弱。”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冯武军建议,要开展超前的专利申请,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全球都需要绿色技术,所以我们的发展肯定应该从中国到全球。
目前,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制定下发《指导意见》,相信中央企业会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为基础,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激发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为导向,巩固和增强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对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作出积极贡献。(转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 ![]() ![]() |